东拉西扯:喜欢看柴静
我不看电视,所以我基本上没看过电视上的柴静,但我订阅了她的blog。
我开始关注她,大概是从她为了拍摄唐山地震30年的节目,准备和钱钢一起去唐山的那篇。她想从灾难本身,以及灾后重建的成就这些已有的窠臼中脱离出来,去关注人。她说:“三十年,我们还来得及,在长夜里,一点一点,去辨认在历史中模糊不清的名字。”后来在谈到为什么会对死去的人感兴趣的时候,她说:“其实他就是你自己,你对他不感兴趣,很多人也会对你的生命不感兴趣,生命就会因此受到践踏,还不被记住。”
对很多记者来说,新闻是一份职业,而不是一种理想。但从柴静的文字中,我看到,至少她仍然“天真地”怀抱着新闻理想。我总是容易对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人,生出敬意。理想曾经是我们小时候被反复要求、反复提醒、反复演练过的东西,但后来我们发现,中国人最缺乏的,恰恰就是理想。当记者只知道关心商业,关心矛盾,关心冲突,却忘了关心一个个有名的、无名的具体的个人,当一个人的新闻价值,只是取决于他能吸引多少庸俗的眼球,新闻就真的仅仅是一种用来交换广告的生意。
“一个记者,最怕的事情,是你在工作,卖命地工作,但你是在为你的制片人,奖金,虚荣心,甚至为你的恐惧……而工作。而丢失了最简单的东西。——它比什么都脆弱,也比什么都坚韧。”她这样提醒自己。
借助blog,柴静获得了一个强大的后援团。我觉得,相比徐静蕾的汇报每日生活细节,柴静更懂得利用blog,与她的读者、观众沟通,把她的思考与读者分享,让读者成为采访者。她跟她的blog读者说:“跟你们在一起的感觉很美好,这份工作能带给一个人最大的乐趣,就在于她是和一些哪怕是陌不相识的人在一起,共同认识这个世界,共同负担着这个世界。就算在漆黑的矿山深处,她也不曾孤独。”我相信她是真心的。
尽管因为blog上很多恶意的攻击和谩骂,柴静曾一度关闭了评论,但数小时后,她重新开放了评论,因为“表达本身的自由,比我们牺牲的东西更珍贵”。她为自己几小时前的决定表示歉意。
“网络是不是中邪不好说,但也许对知识分子来说,对一个时代的流行更好的方式是作出观察,而不是排拒,思考,而不是结论。”她说。
我对于仅仅把blog当作媒体,并努力压榨其中的广告价值的喧嚣,已经厌倦。我不太相信,一个跟门户网站或新闻网站已经没太大区别的blog,真的有巨大的价值,不管它拿到了多少风险投资。我倒觉得,这些资金投给纽约时报网站,或许更好。
我更愿意把一个blog看作一个人,有七情六欲,有喜怒哀乐,有思考,有烦恼的活生生的人,而不是冷冰冰的信息。在这个时代,我们并不缺少信息,缺少的只是人味儿。
Trackback URL: http://www.haloscan.com/tb/geneboy/115641886734897757/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