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拉西扯:红海,蓝海和Web 2.0杀手
Kiko,一个在线日历服务,由于面临Google Calendar的竞争压力,被迫退出市场,并将整个软件、网站和域名拿到eBay上拍卖。这事儿,被称作Kiko事件。在互联网行业的竞争中,失败的产品数不胜数,但Kiko所引发的讨论,可能比Kiko失败本身更有意思。
Kiko是在线日历的先行者,早在一年前,Kiko就发布了第一个版本,进入了在线日历这片蓝海。仅仅半年之后,这片安静祥和的蓝海,就变成了刀光剑影的红海。由于没能专注于产品,Kiko新版本的发布日期从今年1月15日推迟到3月15日,就在这两个月中,在线日历市场风云突变。2月14日,83度公司的30Boxes在线日历正式发布;随后,Google Calendar的部分截图在网上泄露,表明Google已经进入在线日历市场。因此有人说,Google就像当初的微软,已成为Web 2.0创业公司的杀 手。
这种论调并不陌生。1994年,Glaser离开微软创办RealNetworks公司的时候,他曾以为,他进入了一片蓝海,因为他认为微软不会做流媒体。没错,1994年微软的确不会去做流媒体,那时候微软甚至连互联网的价值都还没完全了解。后来微软不但做了,而且把RealNetworks挤到了市场边缘,迫使RealNetworks不得不打一场反垄断官司。在办公软件市场,微软更是把几乎所有竞争对手杀得片甲不留。因此很多人也说,微软是中小软件公司的杀手。
质量越大,引力越大。跟大公司竞争,即使你做得和大公司一样好,也肯定不如大公司的影响力大,这是个现实,承认不承认它都存在。大象踏过之处,蚂蚁被踩死是很寻常的事,并不是大象有意跟蚂蚁过不去。Kiko开发团队自己也承认(中文翻译在这儿),并不是Google杀死了Kiko,是Kiko开发者自己的失误要了自己的命,他们甚至还曾经幻想会被Google收购。
所谓红海、蓝海,总是会随着时间、空间的转换而发生变化的。如果蓝海真的是一个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,那么它迟早也会变成红海。先发并不一定会转化为优势,糟糕的用户体验,反而可能让用户对后来者充满期待,这是Kiko留给创业者的一个教训。同样面临Google的竞争,YouTube就成功地保持了自己的优势。
为Kiko提供种子资金的Paul Graham认为,对轻量级的创业公司来说,失败实在算不上一场灾难。Kiko损失的,不过是一流开发人员6个月的工资,通过拍卖Kiko代码,完全可以予以弥补。但他们努力尝试过,也做出了一些不错的东西,只是不幸被流弹击中而已。但这个过程,为4个年轻人提供的经验,却弥足珍贵。
Kiko开发者从Kiko事件中所学到的,对于其他Web 2.0创业公司,应该同样有价值。
Trackback URL: http://www.haloscan.com/tb/geneboy/115619797236792533/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