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拉西扯:Google本地与本地化
Google前天推出了改进后的中文本地搜索,我马上试用了一下,感觉总体上还不错。Google的主要地图数据来自合作伙伴,比如驾车指南的数据来自高端车载导航数据的提供商。此外,通过本地商户中心,任何机构都可以自己向Google本地添加信息。比如搜索“北京 donews”,可以找到Donews 5G的相关信息,不过位置似乎从世纪城南门附近被移到了北门,误差比较大,准确的位置其实应该是这里。
尽管Google本地在本地化上似乎花了不少心思,但仍有太多地方有待完善。比方说,我不相信北京就这几个加油站,却有这么多金鼎轩。我想找到我家附近的那家宏状元,却被带到了王府井。另外,Google本地在中文地名智能处理方面,基本没做什么功课。飞猪就很是为此愤怒,他搜索“从四惠东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”,Google本地却告诉他“无法获悉这一地点 四惠东”。如果把“四惠东”改成“四惠东站”,Google本地就认得了。可你如果单独搜索“北京 四惠东”,却又可以找到,实在有点莫名其妙。
其实,上面这些还不是关键,关键的一个本地特点是,大部分中国城市居民平时主要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,而不是自己驾车。所以,只是简单地把Google Maps的驾车指南移植过来,却不提供公交指南,就明显地算不上本地化。在美国,不提供公共交通向导没有问题,但在中国,缺了这个功能,很多用户就会觉得这个地图没什么用。
我向来认为,对IT行业来说,“本地文化”并不是一道真正的门槛,因为有太多的例子证明,打文化牌并不能阻止国外巨头的进入。中文之星和RichWin当年都曾经以为,独特的中国文化将挡住Windows中文版的入侵;WPS也曾经认为,自己比MS Office更了解中国人的需要;更早的时候,甚至有人发明了中文键盘。这些拥有中国文化优势的企业和产品,现在基本上都不知去向。
但我同时也认为,认真了解本地用户的需求,了解本地用户的实际情况,是跨国企业必须完成的功课。真正可能成为门槛的,并不是冠冕堂皇的文化,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。你不能向尼泊尔人卖帆船,也不能向爱斯基摩人卖电风扇,这不是文化问题,这是现实问题。
Trackback URL: http://www.haloscan.com/tb/geneboy/115290476955327424/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