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拉西扯:举个例子
举例子是一种讲道理的好方法,恰到好处的例子,可以把复杂难懂的道理形象化。针对我最近的几个帖子,有人举了些例子,我觉得很好玩儿。
关于门户新闻的首页是不是99%无用信息,Thinker举了个例子。他说:“一个身高1.7米的人,买了一个高达2.8的商品房,我们‘惊奇’地发现,即便考虑此人偶尔伸伸腰,高于地面1.8米以上的空间,绝大部分是使用不上的。”我认为这个例子似乎不能很好地证明,99%无用信息实际上未必无用这个结论。1.7米的个子,买2.8米高的房子,有一定的冗余是合理的。但如果还是1.7米的个子,非要买层高170米的房子,每次回家都跟下矿井似的,就有点儿过分了吧?打开一个1000条新闻列表的页面,找10条想读的新闻,就跟1.7米高的人住在170米高的房子里一样,冗余未免太大了。而且,把目光放远一点,就会发现,全世界都很难找到第二个国家,新闻首页像中国门户网站这么长,这能说明中国人不但酷爱自由和平,还酷爱新闻或广告阅读吗?
关于报纸还有没有春天,Harlem Gong也举了个例子。他说:“报纸就好比火车和汽车,互联网好比飞机,就目前来看,飞机不可能完全取代火车和汽车,前面我说了一些原因,其实还有一个足以触碰人神经的,就是安全问题。”可惜,这个例子也有问题。同样是运输工具,在飞机与火车、汽车之间,并不存在完全的替代关系,无论是容量、成本还是安全性,飞机还没有充分的优势,起码每个县城建一个机场,暂时就还不现实。而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,互联网和报纸相比,在最重要的特性上,如效率、容量、成本、可跟踪可反馈等,前者完全胜出。换个例子,互联网相对于报纸的优势,是钢笔对毛笔的优势,是纸张对竹简的优势。
我想说的是,我们赶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,惟一不变的是变化。所以,我们有机会看到很多“真理”被打破,很多“常识”被颠覆,很多自古已然的东西不再已然。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基础电信服务之一的电报业务,先是萎缩为一种礼仪服务,到今年12月1日,礼仪电报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以后,你还有可能去拍电报,但电报这种服务本身,已经成为一种针对特定需求的特殊服务。对失去了大部分优势的报纸来说,电报不是个很好的例子吗?
另外,新闻的易碎性决定了,无论印在纸上还是放在网上,绝大多数新闻都会被快速地一次性消费。拿报纸跟书相比,也是没有意义的。
Trackback URL: http://www.haloscan.com/tb/geneboy/113398548478592578/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