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:01 PM Wednesday, October 19, 2005

现实感——近日书评

1)吴稼祥《果壳里的帝国》,上海三联、华师大联合出版,2005年6月,22元
 
仔仔细细地读这本书,你能读出一代人的悲剧。在《大国》杂志里,有很多学者在讨论一个真诚的问题: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国家利益。吴稼祥和很多亲民主学者一样,都认为我们需要把国家利益小心地和党派利益剥离。对于一些特定命题,特别有关地缘政治的议题,是可以和政府的政治形态分开的。但是无论怎么剥离,现在的人读起来,《大国》的文章还是过于长远,上期书评我称之为“屠龙之术”。
 
吴稼祥在这本新书中走得更远,他直接谈起了国际民主,甚至在认真讨论各种模型。离开中国现状谈未来的民主化后的中国国家利益,已经是屠龙之想,如果再继续要把中国还没有享受到的民主推广到全球政治范围,这我能说什么呢?太远了、太荒谬、太搞笑了。
 
而且,吴稼祥也不具备讨论这个问题的能力。他的这本书,和很多八十年代的学者的习惯一样,虽然有注释有引文,但这些引注基本都是来自一些中文翻译,完全不能引用严谨的国际政治主流学术成果。语言和时代的局限,让这本谈论世界的书,衍射出上一代人用红蓝铅笔和世界地图来征服白宫的中国悲剧。
 
2)徐贲《知识分子——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5年4月,28元
 
徐贲教授这本书让人吃惊。就我所见,大部分在海外的学者,讨论中国问题都有些隔膜。甚至从海外回国的学者,即便人在国内,也会带有深深的海外研究中国问题的框架和视角。例如新左派和自由派的两位旗帜人物,汪晖、汪丁丁,就让人感觉他们的文章讨论的不是中国,写的也不是中文。诸如后现代的诸多讨论,在欧洲可能是身在其中,到了民主制度尚未形成的中国,简直就是笑话。
 
但长期在海外教书的徐贲,却以一种秦晖式本土的笔调剖解当下中国政治现实。以赛亚伯林谈的“现实感”在这本文集中有很明显的体现。我有朋友这样解释:也许因为他本人并不处于美国中国研究的主流圈,因此反而能以中国视角、借鉴国际前沿成果做出相当贴切的研究。推荐那些希望脚踏实地讨论中国政治的年轻人,必读此书。
 
3)Robert Hackett、赵月枝《维系民主?——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》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5年8月,32元
 
这本书应该小心地读,因为它在说一个完全不同语境的世界。那个世界普通认为人权和民主是公民的权利,甚至到了认为和当前民主制度吻合的新闻客观性体制,也不能完全表达公民对自由、平等和民主的需求。因此,很多人提出新的理论希望对新闻客观性原则进行修正。Blog在美国欧洲的发展就是这个修正运动的出色表现。公民对信息民主的需求,让西方新闻界在不断反思,甚至有后现代者,激进地否定了整个客观性原则。
 
但是我们读者生活在的当下世界,其实和这本书提到的世界没有什么关系。在一个乞丐社会中,讨论减肥问题是基本扯淡。中国有良心的新闻人,恰恰在努力回归新闻客观性原则,希望用新的新闻共同体来达到一个简单理想:新闻不是宣传,而这是对事实的平衡描述。一些中国学者却在夸张地宣布:反正新闻无客观性,所以宣传是合理的,只是要改进我们的宣传(李希光)。这好像说,既然吃多了也不好,我们干脆饿死拉倒。
 
4)Kenneth Mingue《当代学术入门:政治学》,龚人译,牛津大学出版社,香港1998,60港币
 
这是我在香港一所大学书店买的学科入门书。虽然是入门介绍,但写得颇见功力。看它序言中的段落:
 
“这里我们要把握的是常识。在政治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,政治中讨论的问题只有对或错的分别(或多或少如此)。人们真的流血、真的死亡。政治艰难地支撑一个平常的世界,我们可以在里面彼此交谈。”
 
现实政治和学术讨论不同,这是在于政治背后有大多数人的命运。独裁者一挥手,可能会千万人头落地;一个简单的政策改变,也可能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。如此重的知识,在中国,竟然不存在。大家不是把它变成统治术,就是变成学者策论的主题,或者变成文章中轻佻的比喻。现在,有人在呼吁法学话语的兴起,我却要呼吁政治学话语的复兴、乃至统治。

Sent using R|mail.

通告:本站点(http://gwebread.blogspot.com)的内容系由Feeds订阅自动生成,本站不拥有任何权利,建议您通过点击文末的链接浏览原文,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。鉴于此处仅供个人阅读使用,恕不发送引用通告。若您拥有被订阅feeds中某些内容的权利,且不想此内容在本站发布,请留言告知。

Trackback URL: http://www.haloscan.com/tb/geneboy/112973407789028937/